

台灣社會價值系列講座(二)
點燃校園永續希望
李泳龍談教育場域及研發創新行動
【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訊】
永續發展是近年來備受全球關注之議題,為實踐有教無類、平等教育的理念,提升教育品質、倡導終生學習等核心價值,2015年聯合國發布「2030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的17項目標中,將「優質教育」(Quality Education)列為第4項目標(SDG 4),明白揭櫫聯合國對教育永續發展之重視。
為推廣並深化校園永續教育理念,政大社科院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與台灣社會影響力研究院,於9月28日合辦「台灣社會價值系列講座(二)」,特邀政大校友、現任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擔任主講人,以「以教育場域及研發創新行動,點燃校園永續希望」為題,分享如何透過行動力及產學合作,師生共同協力參與,積極實踐教育永續發展目標。
本場講座由政大公行系特聘教授江明修擔任引言人,陳永泰公益信託總幹事王景賢擔任主持人,並邀請政大公行系教授黃東益、國發所副教授魏玫娟擔任與談人,席間亦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陳定銘、政大地政系教授林森田、壯世代學院院長吳春來、政大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副執行長王雅萍、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黃建忠、聯合大學教授徐義權等產、學界人士,共同探討如何藉由產學合作,推動校園永續發展與教育。
主持人王景賢於講座中提及為實踐聯合國「2030永續發展目標」SDGs,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,CSR)與EGS(Environmental 環境 / Social 社會 / Governance 公司治理)的同時,大學社會責任(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,USR)亦是深耕校園之重要推手,如何落實教育永續目標,有賴各方群策群力攜手合作,方能達成教育永續發展之使命。
主講人李泳龍分享長榮大學師生齊力合作的實作成果,該校於2002年從鄰近的「二仁溪」河川保育行動開始,以「善循環」思維,在有限資源下循序朝向節能減碳目標邁進。另與「國際珍古德協會」合作,創建「環境教育行動學堂」,2016年開辦「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」,招募約80位開發中國家學生,中外師生共同協力,除在課堂中研習SDGs相關議題外,更將其核心價值落實於真實生活情境中。該校並善加利用大地資源,以泥土竹、木配件搭建減碳建築,建置「生態教育中心」,該中心已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。該校於學生求學期間,除透過教育、研發及環境教育實作經驗等多元面向深耕永續理念外,並經由國際交換學生汲取他國實務經驗,如同諺語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」,因此亦多次赴海外實際參訪他國永續環境保護成果,該校以務實精神積極拓展大學社會責任(USR),期能擴展校園永續經營之影響力。
迄今,該校以其累積多年國、內外永續實踐成果,獲獎無數。2019年在第一位伊朗籍教師帶領下,於「聯合國世界環境日」(每年6月5日)會中,獲頒「世界環境日英雄證書」,並先後獲得2022年「英國綠色環保獎」、「最佳環境實踐金獎」、2022年第十一屆(Enterprise Asia)「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」(Asi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Awards,AREA)獎項中之「綠色領導獎」以及遠見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」等殊榮。
綜合討論時,與會貴賓對於李泳龍永續務實之治校理念甚為感佩,席間主持人、與談人對「永續經營之可持續性」尤為重視,此議題引起熱烈的迴響與討論,未來如何結合產、官、學,齊力推動大學社會責任(USR),擴展永續經營影響力,達成永續發展目標,乃當前重要之課題。